【NO.036】“报效祖国不需要理由”爱国科学家张学记教授

发布时间: 2017-10-20 09:19:3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赵娜 | 责任编辑: 赵娜

张学记,1964年出生在安徽凤阳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上世纪90年代就出国深造,由于学术研究成就卓越,他被聘为美国世界精密仪器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科学家。然而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黄金期”,2009年祖国发起“千人计划”号召,他第一时间作出惊人举动——放弃优厚的工作待遇和优越的生活环境,毅然回国。
 

???

在北京科技大学的师生眼中,为人谦和的张学记被称为“大牛”。学生们常说:“听听张教授的‘牛人牛事’比吃饭更有营养”。20多年前,他发明的纳米级超微电极和超微传感器就震动学界。他集世界著名化学生物传感器专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国际著名大学教授、国际权威杂志主编、编委、多个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外籍院士、高科技公司董事长、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状获得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共十八大代表等多项头衔和荣誉于一身。说起他历年来科研成果和获得的荣誉,一本书都写不完。

更让人钦佩的是,时任美国世界精密仪器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科学家的他在2009年听到祖国召唤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他坦言,“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在我内心深处,从未改变过报效祖国的愿望。”回国后,张学记利用自身在化学生物传感器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加速我国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测量系统的研究工作。他着手组建的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和发起成立的中国生物检测监测技术产业创新联盟这些项目都有效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提升民族产业技术水平提供了新动力。

进校第一天,他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抓科研、带学生,致力于把科研成果产业化。他克服人员少、资金短缺、实验场地不足等难关,建立的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各个实验室加起来不足600平米,2013年6月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他生活工作中自己秉承着“三快”原则——说话快、走路快、吃饭快,经常忙于各个项目,穿梭于实验室和课堂之间。还鼓励大家“自由创新、善于发现、科学思维,要在科学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远,勤奋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科研发展上,张学记提出“顶天立地”的理念,要出一流成果、出一流人才、出一流论文。过去八年间,张学记和其团队在世界一流刊物上发表200多篇论文,申请获批50多项专利,培养了多名优秀人才。团队的研究成果已有多项产业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结合北京市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引进计划,牵头组织筹建的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汇聚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和世界顶尖医学家来京建立研究中心。

作为有30余年党龄的党员,张学记身先士卒,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千人计划” 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科技部、教育部科研项目及北京市科委“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3年度科技创新基地培育与发展工程专项项目”等,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比起众多头衔来说,张学记最喜欢学生喊他张老师,在当年的“千人计划” 聘任仪式上,张学记的梦想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八年来,他也用实际行动实现着这一梦想,他为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课堂场场爆满,他被研究生推选为学校“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如今,他培育的数十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茁壮成长,步入社会后在生化科研应用领域发光发热。

除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卓越的研究团队,张教授更视“创新”为科研的灵魂。为了改善研究生不敢创新的问题,他先后邀请了数十位外国专家来校讲学,选派十余名学生去美国和欧洲进修,邀请诺贝尔奖评委、诺贝尔奖得主担任北京科技大学名誉教授,培养年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他的指导和关心下,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化学学科连年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且排名不断提升,学院本科生深造率稳居全校三甲,学院师生多项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在国内外生化领域顶尖杂志上。学院成功获批化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当选中国化学会首批理事单位,学院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各1人。

张学记始终怀抱着一颗爱党爱国之心,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工作中用严谨的态度、创新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视频 北京科技大学电视台 图/文 赵娜 )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www.cnmediae.com)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