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共发展】“智”造中线 探寻一渠好水的奥秘[组图]

发布时间: 2018-05-29 18:09:1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桢珂 | 责任编辑: 李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陶岔渠首水质固定监测站。 中国网 刘桢珂摄影

中国网5月29日讯(记者刘桢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4年来,中线工程运行平稳,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Ⅱ类。2017年“中线干线Ⅰ类水质断面比例由2016年38.6%增至84.9%。”中线工程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水质?日前,记者深入中线工程一线,探寻渠首、河南、河北等地通水4年来,南水北调人为护好这一渠清水背后的故事。

三道防线 隔“污”在外

5月3日,站在刁河渡槽眺望,蜿蜒的渠道两侧郁郁葱葱。围网内草色蒙茸,有工巡人员在忙着查看,围网外一片桃红柳绿。

中线建管局水质保护中心主任尚宇鸣介绍,“在中线工程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外界污染源对于总干渠内水源的影响。”

明渠段1196公里的总干渠,被设计成全线封闭立交形式。渡槽、倒虹吸、左岸排水等手段,让中线工程与外界河流形成了立体交叉,互不影响。

但仅仅局限在设计上,是无法满足工程运行需要的。在运行中细化、实化,是中线工程各管理处的重要工作。

抽排倒虹吸积水、清理淤泥污物、实施防渗处置……一个左排倒虹吸工程,需要各管理处开展多项措施,就为了防止倒虹吸内积水渗入渠道,影响水质。

1238座跨渠桥梁,交通事故引发的水污染事件也会成为影响工程水质的主要污染风险。

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此前曾联合印发加强中线工程跨渠公路桥梁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导沿线地方政府加强路面交通治超执法和桥梁养护管理。

“封闭跨渠桥梁排水管、设集油池、设保护坎,在桥面竖起温馨提示牌,留下联络方式……”沿线各管理处夯实了跨渠桥梁的管理。谈起沿线水质保护的措施,水质保护中心负责人打开了话匣子。

在总干渠两侧电子围栏范围外,《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两侧生态带建设规划》要求,要设置生态带、水源保护区,竖起绿色保护网。目前,中线京津豫境内生态带建设基本完成,累计建成近700公里、20万亩。

“围栏范围外,水源保护区内的管理,我们更多依靠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行使职责。”中线建管局河南分局副局长石惠民说。

调查整治水质隐患,协调强化执法检查,推动建立长效机制,沿线地方各级政府下大力气推进干线保护区治污环保工作。原环保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明确了2020年前在南水北调水源和沿线211个县市区、2.28万个建制村开展农村污染连片综合整治。水源保护区的污染源、风险源台账被纳入环保部门污染源管理体系。

“作为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南阳地方各部门对工程水质工作特别重视。”南阳管理处水质专员何康粗略算了一下,截至目前,南阳管理处30多公里的渠道水源保护区内共发现威胁渠道水质的污染源(风险点)22处,已治理13处。

让何康记忆犹新的是封堵一处距离渠道外侧约100米的养猪场。“因养猪场把废水直排入截流沟,渠道附近臭气熏天。管理处巡查人员发现后,立刻和蒲山镇有关部门协调,前前后后反复封堵了三次,最终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彻底关停了养猪场。”

立竿见影的行动背后,是理念的认同。“原来我们自我定位为供水单位,认为中线工程的水质,就是我们产品的质量。后来在与地方同志沟通时他们提出,‘中线的水就是我们自家的水缸,这天天要喝的水,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保护。’”石惠民为沿线各部门的觉悟点赞。

1   2   3   4   >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www.cnmediae.com)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