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看中国

【非遗】查干湖冬捕 冰雪渔猎文化的遗存

支持←→键翻页 发布时间: 2016-01-0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薇 | 责任编辑: 伦晓璇

查干湖冬捕,不仅是一种渔猎文化,更能完整准确地展现出马背民族的雄浑与彪悍。在冬捕的日子里这种渔猎文化得以全面展示和传承。冬捕日,在太阳没升起的时候,渔工们已经开始干活了。中国网图片库 王薇 摄

《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让吉林查干湖的名声大震。神秘原始的渔猎文化和冬日捕鱼的壮观景色,成为许多人不远万里赶来的动力。

每年12月末至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这里的渔民进行大规模冬季捕鱼作业的黄金时间。据了解,这种渔猎文化源于史前,盛于辽金。也是因为冬季捕鱼易于保存运输,所以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千年不变。

依照传统,冬捕之前的祭湖醒网仪式必不可少。渔民跳舞、诵词,祈求湖神赐予丰富的渔获,保佑冬捕顺利平安。

在这滴水成冰的日子里,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中,也是最冷的时候,当地人把这个时候叫“鬼龇牙”。凌晨三四点钟,捕鱼的队伍很快集合完毕,开始驶向查干湖冬捕现场。

查干湖冬捕,不仅是一种渔猎文化,更能完整准确地展现出马背民族的雄浑与彪悍。在冬捕的日子里这种渔猎文化得以全面展示和传承。

每年查干湖冬捕,当地就如过年一般热闹。而来到查干湖的游人,大多怀着强烈的好奇,不知渔工们是如何将2000多米长的大渔网下到湖里。

神秘的“祭湖醒网”

从古到今,渔民们在渔猎之前,都要进行祭湖醒网仪式,以祭祀天父、地母、湖神,祈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族人平安,并祈祷每网入湖,多出“红网”(丰网,代表丰收)。仪式包括点燃圣火、喇嘛祭湖、萨满起舞、祭祀敖包等,神圣庄重。古老的渔猎模式,始终保持传统的民俗。

之后,最引人关注的是头鱼拍卖,据传说:查干湖的头鱼能给人带来吉祥好运。在渔民们喝下壮行酒后,渔队就会策马扬鞭,驾着马车和爬犁,满怀希望地向着渔猎点浩荡而去。

查干湖活态渔猎文化遗存

查干湖又名查干淖尔(蒙古语意:白色的湖),位于吉林省西部松花江畔的前郭尔罗斯大草原上,总面积420平方公里,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盛产胖头鱼、鲤鱼、鲢鱼等68种鱼类。

这些查干湖周边的蒙古族部落,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生于斯、长于斯,以湖为食,惜湖如命,敬湖如天。尤其是在寒冷漫长的冬季,他们依靠传统的捕鱼方式、维系生活、繁衍生息、世代传续,造就了查干湖冬捕古老的渔猎方式,成就了北方渔猎的活化石。它被专家学者称为“地球上与青藏高原一样珍贵的一块原色”,北纬45度线以北绝无仅有的活态冰雪渔猎文化遗存。

查干湖冬猎的过程

一踏上冰面,渔工们就忙碌开,由马拉动出网轮,随着绞盘的不停转动,大网在冰下蹿动,马拉着绞盘转动带着大网前进,一直把鱼拉出来。

出鱼时,挂在网上的鱼直接随网拉到冰面然后摘下,浮在出网口的鱼用“捞子”捞出。那大如长弓的“胖头”,比蒙古刀还长的“草根”,比打兔子的“布鲁棒”还长的鲫鱼,还有它们的水系亲族,纷纷随网摆尾而出。丰收在望,渔工们尽情地吐着满口的酒气。紧接着,渔网“哗啦啦”一阵巨响,“鱼海”随潮而来。顿时,湖面竖起一座庞大的“鱼山”。硕大鲜活的鱼冒着滚滚水汽,肥美的大鱼刺激着所有人的神经,兴奋感促使人们比拼着谁更眼疾手快。抢到大鱼的人乐得开怀大笑,现场一片沸腾。

艰辛的渔猎

冬捕的过程事实上十分艰辛。渔工们冒着零下20-30摄氏度低温,在毫无遮挡的查干湖冰面上作业,他们只能靠白酒和厚羊皮袄御寒。渴了,就趴在冰面上取水饮用,饿了就把冰敲碎加热为水,用来煮方便面和速冻饺子,伴着凛冽的寒风,大口吞下。

如今在查干湖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原始的捕鱼方式,人丁、马、胶轮车、渔网,很少看到现代化的工具。为了保证捕捞,每年渔场都会投入上百万条鱼苗。

这里的渔猎史可追根溯源到一万年前,查干湖东北岸有“青山头”台地,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距今一万三千年的古人类遗址,这里的古人类被称为“查干淖尔人”,当时是以捕鱼和采集野果为生,从地理和区域来说,可以是查干淖尔冬捕的初级起源。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查干淖尔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原始的渔猎方式与近现代传入的汉族人捕鱼方式的完美结合,形成独特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是这里的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融的奇妙景观。

1   2   3   4   5   下一页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 购买请拨打 010-88828049 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